大兴生物医药基地腾笼换鸟 推动产业升级

发布日期:2015.09.24

坐落在生物医药基地的北京协和药厂生产厂区,负责生产多种化学原料药以及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产品,作为一家建成近60年的老药厂,其生产厂区在今年悄然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协和药厂生产厂区原料药生产逐步外迁疏解,研发部门、制剂车间等正在进行着改造升级。

自去年起,北京市政府、市食药监局和沧州市政府、渤海新区园区管委会曾就解决北京医药企业原料药生产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今年1月,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共同签订了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作为首批入区企业,北京协和药厂现场签约,购买土地100亩,用于其原料药分厂建设。

此次外迁一方面解决了协和药厂原料药供应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未来新药品种的生产提供了发展空间。“一直以来,我们的原料药生产车间规模都比较小,按照每年制剂销售为20%的增幅来看,原料对于制剂的供应是比较紧张的,每年都要加班加点地去生产。我们也很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后续研发的产品中,部分一类新药的原料药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需要自己生产,生产厂房的迁出将满足我们在研发和生产新药方面的需求。”北京协和药厂技术总监张猛说。

“外迁并不是把企业哄走,而是把不能在北京生产的这部分带到外地去,为当地做贡献的同时,也为园区的发展做贡献。”生物医药基地工委书记田德祥说。除协和药厂外,四环科宝、京卫、悦康3家企业也在河北沧州选址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支撑企业在京制剂产品生产。四家医药企业共购地800亩,目前正在办理前期审批手续,计划明年开工建设,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

“医药行业属于北京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本身不在北京市限制行业目录中,需要疏解的只是它的原料药生产环节。”生物医药基地规划部经理冯秀美说。医药基地在疏解医药原料药生产的同时,另一疏解重点放在了与园区产业定位不相符的非医药类企业上,目前,基地内已有两家非医药企业迁出。作为传统产业,北京太阳大地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攻广告喷绘、印刷、用纸生产等相关类别的企业,入驻生物医药基地已有十个年头。去年,该公司在河北衡水购地200亩,将生产环节全部迁到了该地的冀州市工业区,原有厂房作为公司总部和销售中心,剩余空间进行了出租,提升了园区容积率。此外,北京东方乾海润滑设备有限公司也在固安购地23亩,并已注册新公司,用以承担北京公司的生产环节。

据了解,由于北京的高工资和高生产成本,生物医药基地需要疏解的绝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位、积极性都很高;又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所以在疏解过程中,还要继续发展来维持资金周转,比如先把新厂房盖起来或租个现成的厂房再拆除原有厂房,以保证资金链。此外,企业也渴望得到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在相关审批程序上能够得到简化。

另外,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且未取得国有土地证的12家项目,医药基地实施了土地腾退,以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其中,腾退建设用地面积达552.45亩,目前基地已腾退了浚达丰、广西北生、天坛生物、康特制衣4家企业,盘活建设用地共386亩,土地收回后已重新上市,引进企业8家。

产业外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土地腾退、收储重新上市属于生物医药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六项措施,措施还包括了调整容积率,增加用地建设规模、土地集约利用、盘活闲置厂房以及自建孵化器项目。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扩大,生物医药基地引入了同仁堂、中检院等一批大型项目,提高了医药基地的影响力,加快了其招商速度。

生物医药基地的转型升级包含了三部分:土地收储上市,招商引资;服装制造、机械制造等企业自身转型成孵化器,对于孵化器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以及生产环节迁出,总部留在基地。“产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见效。目前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不光是疏解出去多少,还包括引进多少高端企业,以及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有序’疏解的关键是‘接’,在低端产业腾退后,接的项目应向‘高精尖’靠拢,做到有序退出,严格准入。”田德祥说。

目前,基地已引入52家高端企业,并将于今年年底完成4.7万平米创业孵化中心,以留创园、开放实验室等形式为高端企业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引进更多高端项目。

如果说转型升级只针对非医药行业,那么园区正在进行的土地挖潜工作则包含了医药行业。由于目前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有限,土地挖潜成为了基地转型升级的前提。基地对于已供土地进行了布局调整和空间优化,集约利用,使原有企业的空地率降到最低。

作为一个医药类综合园区,在发展医药行业的同时,基地还将发展和医药行业配套的相关行业,涵盖研发、技术支持等多方面行业,形成“大健康”的产业链。